【东华理工大学食品安全教育】如何理解大食物观
发布人:龙媛媛  发布时间:2024-11-22   浏览次数:10

202236日习近平在参加政协农业界、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讲到“要树立大食物观”观点引人关注。2022年《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》报告显示,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增加到8.28亿人。应对全球多变局势,通过落实“大食物观”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更加凸显。

大食物观是“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热量、要蛋白,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”的一种观念。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。

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,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,其中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、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、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等方面的部署,这是“大食物观”的一个具体体现。

“大食物观”与过去的“粮食观”相对,是指人们日常摄入的营养品都是食物。过去的食物主要是指粮食,而粮食又容易被片面理解为稻子、小麦等主粮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,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主粮,还包括肉、奶、水产品、果蔬类等。现在,人们不仅向主粮要食物,也要向“副”食要食物。所以,“大食物观”澄清了以往的一些误解,对当下人们所有依赖的食物作了全面概括,也是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全新阐述。

“大食物观”是吃好、吃得安全。当前环境下,人们更要讲食物安全,而不仅仅是粮食安全。粮食安全常常等同于主粮安全。主粮安全很重要,但不够,还有很多东西和主粮一样重要。在“大食物观”之下,主粮、“副”食都要抓。保障老百姓的饭碗,不仅仅是过去的主粮安全,而是要保证整个食物安全。“大食物观”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强调了主粮的重要性,强调主粮和其他食物的均衡发展。

从“粮食安全观”到“食物安全观”,不仅仅是思维的改变,也是要求抓农业时注重主次、主副搭配,考虑农林牧副渔的均衡发展,这将对农业政策的制定、调整、保障,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。解决温饱,走进小康,走向富裕,近20年来,我国畜牧、家禽、水产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老百姓的食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,促进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。“粮食观”是吃饱,“大食物观”是吃好、吃得安全。

(来源:百度百科  编辑:东华理工大学后勤保障处)